当前,教育领域的变革愈发深刻。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陆续出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未来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如何在中国的框架内开展未来学校有效实践?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深入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探索建立未来学校的基础框架,迈出了坚实脚步。
近日,中心正式发布《关于*二批未来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实验研究部分课题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结合申报材料,中心组织开展了*评审、课题调研等工作,确定立项40个研究课题。
在此次立项的40个课题中: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AI赋能的未来学校数智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校本知识库研究与实践》等5项课题被列为重点课题;
长春市十一高中《STEM教育下的未来学校项目建设》、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校《兰韵智慧校园建设实践探究》等13项课题被列为一般课题;
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观察体系建设》、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脑认知信息组学对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围棋教学为例》等22项课题被列为自筹课题。
立项课题名单
重点课题
一般课题
自筹课题
延伸阅读
68个“未来学校”课题获立项支持
2017年11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二批未来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实验研究课题招募。按照*二批课题分期审核原则,采取成熟一批确定一批的方式,分批次公布立项课题名单。根据该原则,2018年3月,“基于‘博雅云课堂’的‘双螺旋交互’智慧学习模型的研究”等68个研究课题获得立项支持。
真知灼见,为更美好教育
7月7日下午,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学校分论坛举办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课题研究工作座谈会。50余名课题单位代表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分三个层次开展:**个层面是0-18岁儿童的发展研究;*二个层面是通过建立标准和案例库,通过平台来**对于未来教育的探索;*三个层面是研究和实践要结合。
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副局长高岚说:
生涯规划教育要通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知职业、关注未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科学地规划人生,为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做好准备。
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原校长郑巍巍认为: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如果成为共谋发展的教育合伙人,自然就会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制度的**,成员可以形成共济意识,通过平台和载体,孩子们可以成长和蜕变。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付本臣说:
中小学装配式教学模块要进行系统集成,要明确未来教育教学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空间环境、场所、平台。
本次座谈会对于加强相关课题单位之间的交流,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形态和学校创新性研究与实验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学校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我们现在没法描述,尽管全国有几千所学校都在建设未来学校,我相信未来学校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一种发展的状态。未来学校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但未来学校的确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未来学校必须有量身定制的教学计划。
量身定制的教学计划是希望探索一些从班级教学走向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比如让孩子在学校经历的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学习,还有一种学习的历程。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习,在校园中体验式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学习、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我们需要为儿童提供的是什么?提供的是资源,是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环境。过去学校提供的更多是教师的课本、教材、教具,但现在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资源、场所,一种情境模拟的世界,一种交流的氛围,这样孩子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过程。
教室的空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儿童也可以在一个完全自由的交流环境中学习。学习会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发生,iPad是一种学习,网络是一种学习,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中也是一种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为每一个孩子打造一个个性化、可变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这样一个学习空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校里永远离不开一种人,就是教师。学生的学习是在自由空间里发生的,但任何一个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离不开对学习结果、学习效果的测评。所以,考试还会存在,作业也会存在。
*二,未来学校需要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
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压缩学科门类,安排好学时,节约下来的时间,我们希望能增加选修课的内容,增加社会实践课的内容。在这种综合学习的方式中,孩子才能够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
这种情况下,课程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课程资源会给孩子提供一种情境化的学习,也可能会为孩子提供一种实践化的学习,学习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也可能在校园任何一个环境中发生,当然也可能在大自然、在社区、在工厂、在企业中发生。通过一系列学习方式的变化,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课程资源。
除了资源以外,学科教学也需要与实践体验并举。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门门学科,还可以追赶学科,有一些学科之间的综合,有一些实践活动的体验,让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教师来说,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学科之间的统合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这种前提下,教育要从单一的学科走向综合学科。同时,我们还缺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整合。怎样把一门一门语文、艺术、外语和数理化的学科整合成人的科学素质、人的艺术素养、人的人文精神,这需要学科的综合,需要有体验、有实践。同时,这样的学习需要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整合。
*三,未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在未来学校,我们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学习,可以有独立学习的方式,有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有基于网络的研究方式、协作的学习方式、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大家还可以寻找更多学习方式。这些都是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单一的改变。现在许多学校总想独立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经过近20年的实验发现这件事挺难做到的。我们不断地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但改变他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很难做到的。
为什么?因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资源支持,每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到的环境支持。过去,我们在课改中硬性要求学习方式变革,却没有考虑到每一种学习方式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
*四,未来学校需要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
如果没有学习空间提供支持和**,新的教育改革、新的教学方式变化是很难做到的。未来的学习环境建设一定是朴素、简单的,是儿童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学习的,而不一定是精致化、规范化的。
总之,未来教育应是一种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有更多选择性的教育。有了多样性、选择性,可能我们离未来学校的建设就越来越近了。